2 打破大蒜鱗莖休眠的研究
2.1 打破大蒜鱗莖休眠的方法
大蒜成熟采收后存在較長的休眠期,南方地區(qū)一般9月以后才開始播種(何平,1990),要早播提早上市,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打破種蒜休眠(嚴肅,1990)。李曙軒和壽誠學(1954)、山田嘉夫(1959)研究認為大蒜栽植前種蒜低溫處理對鱗芽分化和肥大有促進作用。之后,Ferreira等(1991)、程智慧等(1992a)、李曉東等(1996)、姜華武和王琳(1998)、樊治成等(2000)、Arguello等(2001)、張迎迎(2003)、Rahman等(2003)也研究表明,低溫能打破蒜種休眠。
Rahman等(2003)研究認為,種蒜在貯藏期間采用高—低溫轉換處理也能打破休眠。樊治成等(2000)研究認為,低溫處理促進了種蒜鱗芽分化,但抑制了其生長。Rahman等(2006)研究表明,250mg•L-1赤霉素處理的大蒜萌發(fā)率最高,達到31.67%。肖杰等(2003)研究發(fā)現,大蒜品種的熟性不同,所用赤霉素的濃度也有差異,對于早熟品種玉林大蒜,150mg•L-1赤霉素打破休眠的效果最佳;對于遲熟品種成都大蒜,200mg•L-1赤霉素打破休眠的效果最佳;此外還發(fā)現,赤霉素和低溫結合處理大蒜,解除休眠的效果好于二者單獨處理,不但表現出苗率提高,而且處理溫度可以提高5℃左右,處理時間縮短15d以上(肖杰等,2008)。
張恩讓和程智慧(1996)對部分切除貯藏葉的休眠蒼山蒜進行了研究,發(fā)現縱切能夠打破休眠,明顯加快鱗芽分化和葉數的增長;1997年對改良蒜和蒼山蒜蒜瓣進行不同方位和程度的刀傷刺激,結果背部傷害和腹部傷害都加快了芽瓣比的增加進程,效果是腹傷好于背傷(張恩讓和程智慧,1997)。
2.2 大蒜打破休眠后生理指標的變化
程智慧和陸幗一(1992b)研究表明,蒜種在5℃貯藏下鱗莖分化形成期間,鱗莖部位蔗糖和果糖含量逐漸增多,游離氨基酸總量逐漸減少,蒜種低溫貯藏加快了這一進程。程智慧等(1992a)研究認為,隨著低溫處理時間的延長,改良蒜、蔡家坡蒜、蒼山蒜的含水量、呼吸強度、游離氨基酸含量都呈增加趨勢;內源激素乙烯、脫落酸、玉米素、赤霉素、吲哚乙酸含量下降,冷涼處理有加速乙烯含量下降,促進解除休眠的作用。姜華武和王琳(1998)對大蒜鱗莖分別以4~6℃的低溫和N2處理30d,結果顯示,大蒜鱗莖呼吸強度、電導率、還原糖含量都有不同程度增加;低溫處理的多酚氧化酶、抗壞血酸氧化酶和蔗糖酶活性比對照室溫貯藏均明顯增加。張恩讓和程智慧(1997)報道,機械傷害刺激可使蒜瓣內還原糖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。梁慶玲(2008)的低溫打破大蒜鱗莖休眠的研究表明,熱處理可提前打破大蒜休眠,熱處理可使蒼山蒜和蘇聯蒜4種內源激素(脫落酸、赤霉素、吲哚乙酸、玉米素核苷)含量迅速下降。
李曉東等(1996)將休眠蔡家坡蒜放于5、20、35℃下貯藏,研究大蒜休眠和內源激素的變化,結果表明,在調查的120d內,各溫度處理蒜瓣的乙烯釋放量均比開始溫度處理時高,5、20、35℃處理分別在49、77、49d出現峰值。張恩讓和程智慧(1996)報道,部分切除大蒜貯藏葉后,吲哚乙酸氧化酶、過氧化物酶、多酚氧化酶活性水平都呈現先升后降的趨勢。
Arguello等(2001)將大蒜鱗莖貯藏于低溫下,發(fā)現低溫打破休眠期間赤霉素(GA3)含量變化有一個峰值,隨著蒜瓣的萌芽,GA3減少,認為GA3減少是大蒜鱗莖萌發(fā)的標志。梁慶玲(2008)研究認為,在大蒜鱗莖貯藏過程中,-3℃冷藏處理大蒜的丙二醛(MDA)含量先快速升高又快速下降,對照大蒜MDA含量緩慢上升,冷藏2個月后蘇聯蒜MDA含量高于對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