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某飼養(yǎng)的5 800只41日齡育成鵪鶉突然發(fā)生了以發(fā)熱、羽毛松亂、垂頭縮頸、步態(tài)不穩(wěn),呼吸困難、排黃綠色水樣稀便,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、漿膜出血為特征的傳染病,先后死亡1 958只,死亡率達33.7%。根據(jù)流行病學調查、臨床癥狀、剖檢變化、實驗室檢驗,診斷為鵪鶉新城疫。
1、流行病學調查
該場鵪鶉雛是從某個體孵化場購入,網(wǎng)上育雛,喂自配混合飼料加普通魚粉,曾投服氟哌酸、環(huán)丙沙星,飲用過青鏈霉素。10日齡時用雞新城疫L系疫苗飲水免疫一次。34日齡前精神、食欲未見異常,生長發(fā)育良好,存活率達95%。35日齡時場主將鵪鶉由育雛舍轉入成鶉舍籠內飼養(yǎng)。據(jù)場主介紹,成鶉舍3個月前曾經(jīng)飼養(yǎng)過肉雞,因患雞新城疫被淘汰而轉養(yǎng)鵪鶉。轉群前鶉舍、籠及用具曾用來蘇兒消毒,成鶉舍內無通氣窗,舍溫13.2℃。38日齡時換喂從飼料店購買的育雛雞料。40日齡時開始發(fā)病,次日死亡182只,第4天死亡達到高峰,先后死亡1 958只,死亡率達33.7%。
2、臨床癥狀
病鵪鶉初期體溫43~44℃,精神委頓,食欲減少或廢絕,喜飲水,行走遲緩,呆立,閉目縮頸,羽毛松亂,翅尾下垂,叫聲低弱,呼吸困難、口角流出多量黏液,嗉囊內充滿氣體和液體內容物。腹瀉嚴重,排黃綠色稀糞,病程稍長的鵪鶉表現(xiàn)肢腿麻痹,共濟失調,頭頸歪斜,角弓反張和轉圈等神經(jīng)癥狀。
3、剖檢變化
先后剖檢病死鵪鶉31只,均見喉頭黏膜、心冠脂肪有出血點;氣管上段黏膜充血、出血、黏液增多;大腦和小腦水腫,有多量出血點;食道黏膜上附有一層黃白色纖維素性滲出物;腺胃、小腸黏膜有卡他性炎癥并有多量出血點;胸腺、盲腸扁桃體、直腸黏膜腫脹,有出血點;脾臟腫大,呈暗褐色,質地脆弱。
4、 實驗室檢驗
4.1 細菌學檢驗 取病死鵪鶉的肝、脾、心血制成涂片,革蘭氏染色鏡檢,未見病原菌;將病料分別接種于普通瓊脂及鮮血瓊脂斜面,37℃培養(yǎng)48 h觀察,均無菌落生長。
4.2 雞胚接種試驗 取6只病死鵪鶉的肝、脾、腦研磨,用滅菌生理鹽水制成1∶10的病料混懸液,以4 000 r/min離心30 min加雙抗處理后,制得病料6份。將病料分別接種于12枚10日齡非新城疫免疫雞胚尿囊腔內,每枚0.2 ml,另取8枚作空白對照,37.5℃孵化培養(yǎng),結果接種的雞胚培養(yǎng)36~48 h全部死亡,而對照雞胚96 h全部存活。取各雞胚尿囊液作血凝試驗和新城疫血凝抑制試驗,結果尿囊液血凝試驗滴度為1∶128~1∶256,血凝抑制試驗均為陽性,而對照組全部為陰性。
4.3 血清學檢驗 隨機抽取鵪鶉心血16份,采用β微量法,用La Sata抗原測定血清HI抗體,結果HI抗體效價1∶8的10份,1∶16的4份,1∶32的1份,1∶64的1份。
4.4 動物接種 將接種1~16號病料的雞胚的尿囊液與生理鹽水制成1∶10混合液,加青鏈霉素處理后接種于8只25日齡未做新城疫免疫雛雞的胸肌,每只0.5 ml,另取8只作對照,結果接種尿囊液的雛雞在6~8天全部死亡,其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均與新城疫的特征一致,而對照組在25天內健活。
5、防制措施
5.1 應用雞新城疫Ⅰ系弱毒疫苗用生理鹽水稀釋后滴鼻滴眼免疫,每只2滴,剩余的飲水。免疫4天后死亡明顯減少,群體活躍,采食量增加,7天后死亡停止。
5.2 對鵪鶉舍及環(huán)境隨時清掃,每日用2%苛性鈉消毒2次,每日定時清除糞便,保持鶉舍的清潔與干燥;對死亡鵪鶉焚燒后深埋處理;提高并保持舍內溫度至23℃左右,增強舍內的通風透光,保證飼料和飲水的清潔衛(wèi)生
中國農業(yè)人才網(wǎng)及旗下網(wǎng)站為您提供畜牧人才、種植人才、農資人才、食品人才等求職招聘服務